一、蜂蜇伤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蜂的尾部毒刺刺入皮肤,随即释放出组胺、5一羟色胺、缓激肽、胆碱脂酶和抗原物质等过敏性物质,可引起I型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循环、呼吸衰竭。另有部分中毒者可出现发热、全身疼痛、头痛、躁动不安、肌肉痉挛等。
严重的蜂蜇伤后数天到1周内常出现多脏器损害,可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肝功能异常甚至肝功能衰竭)、心脏损害(心肌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DIC、神经系统损害(脑梗死、脑炎、神经病变、脑脊髓神经根炎等)。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
2、被蜂蜇伤后即自觉局部肿胀、疼痛、发痒、灼热,皮肤表现潮红,被叮咬部位有瘀点、丘疱疹或风团和水疱出现,有时可见残留的蜂刺。
3、若局部蜂毒注入过多,可引起组织的大片肿胀甚至坏死。
4、严重者可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寒、恶心、呕吐、不安等。甚至出现痉挛、昏迷、肺水肿、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诊断及注意事项
1、根据有蜂蜇伤史、局部疼痛及潮红肿胀即可诊断。
2、询问病史时应尽量了解是何种蜂蜇伤,这对初步处理有着一定的影响。
3、一般来说被群蜂蜇伤病情都比较严重,而单蜂蜇伤的病情都相对比较轻,但如若被蜇伤头面部、眼部或患者对蜂毒极为敏感,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反应。
四、对局部伤口的处理
1、黄蜂的毒液为碱性,用0.1%稀盐酸溶液等酸性液体冲洗湿敷中和其碱性。蜜蜂和黑蜂的毒液为酸性,可用弱碱性溶液如3%氨水、5%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等冲洗湿敷伤口。若红肿痛痒较明显可予间接冰敷。视伤口情况予抗生素软膏及激素软膏外涂。
2、如是单蜂蜇伤且未出现严重过敏和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予局部处理即可,但为慎重起见还是应该建议患者留观一段时间及随访,注意观测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尤其是小便的性状,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系统器官的损害,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多器官损害。
五、系统损害的治疗
1、过敏性休克不能及时救治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得不到有效治疗是死亡的首要原因。
2、可能出现的系统损害表现:贫血、溶血、凝血障碍、低热、头痛、恶心、烦躁、不安、嗜睡、上消化道出血、皮肤巩膜黄染、肝触痛、肝区叩击痛、胆红素、AST/ALT异常、双肾区叩击痛、血红蛋白尿、尿蛋白阳性、UREA/CREA升高、水肿、少尿或无尿、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处理过敏反应:传统上习惯予抗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敏反应,但国外有文献报道强调对于严重过敏反应,早期应用肾上腺素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故可予0.1% 肾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或苯海拉明20 mg或非那根25 mg肌内注射。重症者可静滴肾上腺素或皮质激素(*按4-6.6mg(kg·d)氢化考的松或等效剂量的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
4、对症支持处理
A、输新鲜全血、血浆、白蛋白等。
B、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脱水剂、脑细胞激活剂。
C、抗感染、吸氧、保肝、利尿及碱化尿液、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水、电解质紊乱。
5、处理多器官功能障碍:予改善肝肾功能的药物、利尿、限水限钠、碱化尿液。如上述治疗未凑效,应及时予腹膜透析、血液灌流或/和血液透析治疗,早期透析或预防性透析,能有效地清除蜂毒的毒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机会。应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隔日1次,共3次,并监测AST、ALT、UREA、CREA及尿量情况。
六、治疗有效的标准
治疗有效的标准为皮疹消退,血尿常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恢复正常。